“三模一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开辟新航路》为例

时间:2017-08-18 00:00:00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高中部   陶静娴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为了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近年来我校推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模一案”教学模式。“三模一案”教学模式共分为三个模块外加一份导学案,即模块一:自学与交流,模块二:展示与提升,模块三:总结与反馈。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结合教师的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更加高效完成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纠正与创新,一直在摸索中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也必须坚持“三模一案”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以《开辟新航路》为例,简要概述下此种模式的应用。

《开辟新航路》是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的第五课内容。本课内容上承封建制度的衰落,下启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课堂学习。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世界地图,十五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十六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并让学生回答,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很积极地抢答:发现了美洲。而美洲的发现正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在此引出课题。新课探究之前,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导学案。附录:

5     开辟新航路

任课老师:陶静娴

【学习目标】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3、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步性与灾难性)。

【学习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1、东方的诱惑指什么?什么原因促使航海家历经千难万险远航来东方?他们为什么会渴求货币或黄金?

     2、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怎样的条件,你才可以远航?

     3、阅读课本,找出四位伟大的航海家并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4 、假如你的身份是西欧的大商人或者非常有钱的地主或者美洲印第安人,新航路开辟以后你的生活会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展示与提升

      1、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学生及老师共同评价。

      2、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性质

影响

三、总结与反馈

    (一)本课小结

        1、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习题反馈

      1、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最根本条件是(   

      A.造船技术发达      B.生产力的发展 

      C.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D.航海技术进步    

      2、麦哲伦等环球航行的线路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C.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3(2013年广东文综,386)(节选)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犹豫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 根据材料,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根据导学案,我在下发导学案时,让学生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让学生开门见山的了解他接下来的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学完成模块一的问题。课中,我在导入本节课后,就让学生就自己课前完成的问题与同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讨论完后,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成果,并让其他组学生给予不同意见和评价。再由老师总结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地引导。模块一探讨完后,学生已大致掌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实质,我在模块二展示与提升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比较题:比较西方的开辟新航路与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并提示学生从目的、性质及影响三方面来对比,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从而可以得知:西欧逐渐强大,中国逐渐落后的真正原因。最后在模块三总结与反馈环节,在黑板的板书上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整体吸收本课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通过链接高考,在导学案上展示了几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明白考点所在以及高考的答题方向。最后布置作业,留下问题,引入下一课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比“满堂灌”的效果好得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对此模式的把握不够准确,以至于我花费两个课时才完成本课,影响了我正常的教学进度。在课后反思中,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花费了两个课时才完成本课教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不到位。因为没有做好学生预习课文的准备,以至于有的学生没有预习并且题目也没有认真完成所以在课中才开始预习并完成题目,浪费了一些时间。第二,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不够精炼。我在幻灯片上穿插了图片和文字,但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一节课时间的接受情况,以至于学生把握不住重难点,并且耽误了教学进度。第三、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高。语言表达不够精炼,重难点不够突出。所以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究此模式的合理应用,争取更好的吸收“三模一案”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