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使用中若干问题的商榷

时间:2017-08-18 00:00:00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安徽省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张智 )

摘  要:本文以笔者对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为教材的任教经历为依据,对使用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1、2;问题 

 

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课改中教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作为普通的一名高中教师,也试着谈谈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体会。(本文的教科书指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2;2007年3月第三版)

这套教科书优点非常明显,除了体现时代性和人文性之外,课后高质量的习题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第3版,在每章的最后增加了“复习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状况的很好检验。课后习题难度适中,题型新颖,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很好的参考资料。

教科书印刷精良,并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学生学习起来也兴趣盎然,总体来说非常成功。不过,由于教科书的编排方式较之从前有“颠覆性”的变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里提出来,希望和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必修1第7页介绍了蒸馏,但是插图中并没有配有温度计。传统教材中,包括第2版教材温度计还是存在的。对于蒸馏,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对于液态混合物,还可以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很显然,“沸点”的测定是需要温度计的。因此,实验装置中没有温度计,不是很妥当。教参中也没有说明,让老师不知该如何讲解。同样,必修2第90页同样介绍了“海水蒸馏原理示意图”,依旧没有配置温度计,可见这是教材编者有意为之。笔者在这里感到十分困惑。

第52页介绍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按照传统经验,本节都是紧接在“物质的量”之后教学的,实际课改区教学过程中也是在“物质的量”之后讲授有关的计算。因此,是否再版时可以考虑把这部分内容提前?

第56页的实验中有一项是往同样是1g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现象是Na2CO3的红色更深些,得出结论:碱性Na2CO3>NaHCO3。这个结论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推导过程似乎不妥。我们知道,酸碱性是用pH值衡量的,而pH=-lg[H+],显然1g的Na2CO3和NaHCO3物质的量是不相等的,因此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不科学的。虽然必修中没有介绍pH的计算方式,但是这部分的教学是不科学的,建议将碱性强弱的比较删去。

第60页的图3-18有个标识错误。Fe(OH)2 是白色沉淀,教材中却将其标识在浅绿色沉淀下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同时,对于Fe(OH)3制备的实验,教材只字未提胶头滴管要插入到溶液液面以下,建议可以简单提及一下,否则不讲授该部分内容,学生会以为该实验就是普通的溶液之间反应,就体现不出本实验的特殊性了。

78页中介绍了瓷器,有这么一句话:“英文的‘中国’(China)一词又指‘瓷器’”,而我们知道,“china”才是“瓷器”的意思。虽然这是化学教科书,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81页第10题第1问:“碳和硅的原子结构有何异同?从二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能获得什么信息?(参看本书末所附元素周期表)”但是“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在必修2中学习的,学生在必修1时是不懂得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的,这里的问题“超前”了,建议删除。

84页中有氯气溶于水的方程式:Cl2+H2O=HCl+HClO。但是在必修2的第51页又有这么一句话:“……称为‘可逆反应’。例如:……Cl2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的反应”,显然必修2中又把该反应认定为可逆反应,虽然说必修1还没有讲到“可逆反应”,但是教材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还是值得商榷。教科书在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建议这里统一说法,或者干脆说明一下。

86页“科学视野”中介绍了“卤素”,包括其氧化性的比较,课后也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而事实上,必修2中还有专门的章节对其进行介绍,这里提前讲授不是不行,但是安排的课后习题很容易加重学生负担,教师也就不清楚是否应该提前讲授“卤素”的具体内容,建议将该部分的课后习题删除。

101页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课本彩图中最后溶液的颜色是黑色,这显然与CuSO4溶液呈蓝色相悖。事实上,由于整个实验中会有CuO产生,所以黑色的出现并不奇怪。但学生就容易被误导,教师也不太清楚该如何讲授。因为考试中还是要求写“蓝色溶液”。建议此处加以小字说明。

必修2第7页有一处笔误:“Cs略带金属光泽,柔软”,很显然,这里的“金属”应该是“金色”。

21页有个钠与氯气的实验,这个实验,若按照课本所示装置,污染较大,而且钠本身也容易与氧气反应。这个实验是为了讲授“离子键的形成”安排的,但是客观的说,本实验并不能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形成的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纯粹微观的过程,主要通过课件动画来演示,因此这个实验由于污染较大且意义不大,建议删去。

37页第7题“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其中A选项是正确答案之一:“石墨比金刚石稳定”,但是为什么呢?要解释这个答案,需要用到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熵和焓”的概念,因此这里出现,不是很妥当。建议将选项改动一下。

38页11题是一个探究题,但是答案涉及到了“盖斯定律”;同时,56页复习题第5题再次以探究的形式涉及到了“盖斯定律”,两次提及该定律,不得不引起学生和老师警惕,老师也可能会因此加入“盖斯定律”的内容。但是该定律是安排在选修4中教授的,教学中不大好把握。

53页第2题,针对2SO2+O2=2SO3的反应有这么一个选项:“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O2的浓度”,但是这是选修4中“平衡移动”的内容,必修教材中不讲授。因此建议将选择项改掉,否则又会加重老师和学生无谓的负担。

74页乙醇的分子式不应该是“CH3CH2OH”,这是结构式;应该是“C2H6O” 

79页介绍了葡萄糖的特征反应:“(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但是又没有介绍什么是“银氨”溶液,实验原理也一字未提,学生困惑很大,教师如果具体讲解又超出了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建议这部分内容以小字部分加以介绍。

93页第2题中出现了Au(CN)2-以及Zn(CN)42-两种络合物,这题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但是出现了这两种络合物就使得“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建议将这部分内容删除。

第6题第2问的方程式是NaAlO2+CO2+2H2O=Al(OH)3↓+NaHCO3,这是个水解反应,而此水解反应应该是选修3的内容。建议这里再多给点提示,否则学生很难写出方程式。

当然,对于有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有不妥、错误之处,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