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之诗歌教学

时间:2017-08-18 00:00:00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里,采取恰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换言之,就是在单位时间空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后投入的时间精力都很少,就要求在课堂上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将以诗歌教学为例,浅谈高一语文诗歌教学的课堂模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的行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新课标和教材重视诗歌教学并不等于诗歌在学生身上发生了效力,这中间还有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把诗歌之于人的作用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可以说,正确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教学策略运用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虽然现在一部分人已逐渐认识到诗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目前的诗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策略模式上有很大缺陷,基本上是一种“肢解”式的讲析模式。 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编好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材料,在导学案上要明确指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相关背景材料。还要给出一定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诗歌是情感的结晶,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了解诗人、理解背景将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目标前置会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方法前置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二、  课堂教学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有灵动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    自学与交流。

        就诗歌而言,就是诵读与鉴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让学生在讨论诗歌语言的过程中鉴赏诗歌,获得美感。

        2、展示与提升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后,对导学案中涉及的问题会有完整的看法,这时要给他们机会予以展示。不同小组展示后教师要有恰当点评。特别是关注那些弱势学生。重视学生自信、科学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由学生相互点评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独到之处或不足之处。点评活动应对思维的展开、知识理解的深化起到积极作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诗歌教学尤为如此,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参和自身理解,而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解读诗歌。在上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3、总结与反馈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知识重点、难点,特别是基础知识要扎实掌握。同时,在课堂上,选择典型习题,对课堂所学进行当堂检测。没有反馈的教学必定是无效的教学。

       在高一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真正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模式的初衷。这也是每位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