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新世纪学校师德教育活动总结

时间:2017-11-27 00:00:00  来源:  作者:黄山市新世纪学校黄山市新世纪学校
 

  ——黄山市新世纪学校师德教育活动总结

                                             

       黄山市新世纪学校是我市早期创办的大型民办学校之一,见证和推动着黄山民办教育的发展。学校地处中心城区,现有40个教学班2000名学生,教职工总数200人,占地面积30亩,是目前黄山市最具影响力、人气最旺的学校之一。由于民办学校办学机制,师资来源和结构,学生生源结构、办学目标、途径与公办学校存在着诸多差异。因而在本次市教育局开展的“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内容、方法上有着区别于公办学校的特色和亮点。现就我校进行本次师德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如下:

       一、结合民办学校的实际特点,提高对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认识。

      民办学校发韧之初是群众对优质教育渴求和当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民间资本寻利本能和政府提供投资教育的空间等背景下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民办学校诞生之日起,就隐藏资本寻利本能和教育公益性质的悖论,而教育的公益与神圣正是我们开展师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大量的民办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教育的公益神圣,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才能在办学实践中不会偏离办学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进行有效的师德教育,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创新科学的育人理念是民办学校崛起、振兴的根基所在。我们知道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民办学校自主招聘的师资,毕竟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种双向选择,选择民办学校任职的教师动机呈现多元:有实现个人价值,施展自身才华的有识之士,也有追求高额薪酬的流俗之辈,不同地域、不同学养、不同年段的教师在文化价值上差异较大,难以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年轻教师比重较大,这些教师的职业规范尚未固化,职业道德缺乏内化,只有通过有效的师德教育,才能形成稳固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有效遏制民办学校教师急功近利、行为失范的教育行为。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强,如果缺乏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就没有教育过程系统完整的累积效应。在民办学校品牌创建过程中,细节做优、过程更实、标准更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教师素质中核心是师德。

       二、黄山市新世纪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理论探索。

      从黄山市新世纪学校近两年来跨越发展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加强师德教育催生的巨大的教育管理力量,我们在解读生源不足、教师待遇不高、教师不愿更多付出和质量提升、生源优化、提升教师待遇,需要教师无私奉献的悖论中,通过弘扬创业文化来破解学校发展困局。学校提出了“视质量如生命、视学生若亲子、视家长为上帝”的行为准则;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腐败行为,提出了“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品、不利用家长办事”的“三大纪律”,以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塑造新世纪学校的精神特区,还学生以公平的成长环境;以“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有效管理策略,为学校师德教育构筑有效的屏障,我们认为师德建设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机制、在执行力,否则师德教育活动就好像“水泼在沙子上”一样难以达到浸润、内化的效果;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学校品牌建设和师德教育的关联性,我们才能始终如一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主线。品牌学校承负的使命在于文化的传承、贯通和创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能让我们学生学会对多元文化的吸纳和包容,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走得更远;而通过对文化的创新才能构筑未来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生。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对理想社会和人生,有着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能按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需要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师德塑造就是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教师健全人格是教师理想人生的缩影,而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感染和投射到学生身上,才能造就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黄山市新世纪学校师德教育活动刚柔相济的实践特色。

       结合民办学校的实际特点,建立和完善“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学校放心、同行佩服、自我认同”的促进教师服务学生,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高中部全面启动学生评教活动,从根本上扭转教师歧视、放弃、体罚待进生的现象,为师德教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学校为配合本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拟定了《新世纪学校教师10条须知》、《新世纪学校教师宣言》等,使教师对照执行和全面研读,通过“低档高聘”表彰了在师德主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两位青年教师,有力推动了师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本次师德教育活动的学习讨论阶段,我们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由于社会保障不够充分,过于功利浮躁,容易陷于无视教育公益与神圣的泥潭,始终以“打工”的身份扮演职业角色的特点,开展了“我们为谁工作”的讨论,在初级层面上统一到“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的认识上来。每个教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增长自身才干,体现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彰显爱生如子的博大情怀,并且取得卓越的教学业绩,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从而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从更高层面上统一到“我们都在为对学生未来负责而努力工作”的认识上来,无论公办、民办学校,教育的目标、本质是一致的,“行为世范”是任何办学体制下学校对教师的统一要求。在本次师德评议反思阶段,我们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在教师中开展“寻找教育的遗憾”的教育反思实践活动,共收齐教师教育叙事89篇,从而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师风。二是开展“成长在讲台,奉献在岗位”十年以下教龄的师德演讲活动。许多年轻教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阐述师德、师爱、师能是教师的核心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深处自成歌”成为许多年轻教师的自觉追求,“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浮躁气”成为我校教师修德养性、以识养身的自律行为。在师德主题教育阶段,学校着力把师德教育活动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本着“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作、零距离服务”的思路,学校首先在行政干部中推进“六个一工程”,要求每一周每位行政干部听各教学部一节随堂课、每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周与一位教师沟通与交流、每周和一个班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每周发现学校管理的一个漏洞、每周提出学校管理的一项建议,从而有效的把握学校管理的密度与力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在教师中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研讨,最终归纳出“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无效的、没有反馈的教学是无效的”两点结论,许多教师在结合儿童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上下苦功夫,在坚持当堂训练、强化跟踪辅导上硬手段,有力促进课堂整体效益的提升。

       四、在师德教育活动中的几点思考。

      我们深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份禁令性和倡导性兼具的法规文件,师德的崇高并不是完全排斥“无我”的道德,相反在民办学校完善教职员工的保障体系和提供优厚的薪酬,让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乃至更高的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 才能为有效的师德教育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学校管理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制度,二是文化。用制度管人管事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制度是效率的源泉,但是学校的制度再健全完善,也不可能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规范和标准。所以我们还需要文化。两年来,我们始终恪守“明心知往、力行求至”的校训,引导教师“从终点思考人生,从今天规划人生”,强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我们强调每位教职员工的努力工作都在提升学校的美誉度,而学校师德的整体水平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所在和显性指标。师德建设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创建过程。师德建设的切入点理应从营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入手,激励教师“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和写作结缘”,从广泛开展的读书、评书活动中,汲取精神食粮。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创新育人理念,不失为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方法。

       我们深知,作为教师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崇高。诚如众生如河水,佛性如月光,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使人格成为教育的风帆,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喜欢、备受称赞、享有盛誉的一代宗师。也如物欲为云,过多的物欲使人迷失人的本性,追名逐利是“师之为师”的大忌,只有驱逐乌云才能拨云见日,使得教育的蓝天更为洁净迷人。

      在捍卫师德、严守规范的路途中,愿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都是守道之人。